top of page
書桌
謝莉芳(語言治療師/蒲公英聽語協會理事長)&陳怡君(聽力師/蒲公英聽語協會秘書)

【聽語之心十一】 聽損學生線上教學之問題探討及因應

  鑑於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日益嚴峻,許多學校包含國民小學至大專院校皆開始採用線上教學模式(e-learning)。聽損學生由於聽力損失的影響,在此模式學習下會面臨哪些問題以及可行的因應措施為何,是本文關心的重點。因此以下將深入探討線上教學於聽損學生的優勢與限制、當前國內線上教學之實施現況、國內外線上學習材料應用於聽損者的設計原則,最後提出具體的改善建議:


壹、線上教學於聽損學生的優勢與限制

國內外許多研究發現線上教學有助於聽損學生的學習。其一是由於電腦的高度視覺性,讓聽損學生可以克服聽取上會遇到的困難(張小芬,2007)。其二,電腦的互動性可促進師生間同步與非同步的交流互動,包含群組聊天室、線上討論區、電子郵件等非面對面的方式,發現文字導向的溝通比面對面方式探討的更加深入(Dunbar & Blanchette, 2001)。再者,網路的個別化與自主性讓學習者能自行選擇合適的時間、依照自己的步調來吸收新知識,對於較難理解的部分則可利用教學系統來重複學習(Chen, 2012; Debevc & Peljhan, 2004)。然而,研究更指出多媒體影音內容若未加上字幕,會增加聽損學生在理解資訊上的困難甚至阻礙其學習意願(陳明聰、官怡君、林妤芳,2004)。


貳、當前國內線上教學之實施現況

  線上教學模式依據課程進行的時間,又可分為「同步教學」與「非同步教學」兩種方式。同步教學,意即老師與學生約定同一時間,各自在不同地點,利用視訊通訊工具開設線上教室進行教學、討論。非同步教學則是教師將預錄好的教學影片或投影片上傳至數位平台,學生可於自身方便的時間至該課程所在網址自行下載學習。目前所知學校常用的同步教學工具包含Google Hangouts Meet視訊聊天軟體、Zoom雲端視訊會議軟體、Moodle數位討論室等;非同步教學則常見使用DV、數位相機、EverCam簡報錄影軟體錄製教學影片,再將影片或連結上傳至各校e化教學系統、個人網站、Moodle等數位平台供學生瀏覽及下載。

  而對於聽損者來說,即便配戴上助聽輔具,聽損者在聽能表現上仍存在許多個別差異。大部分的聽損者在直接聽取電視、廣播、收音機、電話等經轉錄後的語音會有困難,因此,聽損學生在聽取線上教師授課的聲音時,若缺少手語、文字訊息、教師口型等視覺線索,其實是相當辛苦的。此外,若教師採用同步教學模式中的線上討論室,除了授課教師端的音訊、畫面品質會影響聽損學生聽取之外,其他同學的同步發言或討論更會影響他們的訊息接收,因為在多人同步說話時,聽損者並無法清楚分辨說話者是誰,必然影響課堂上的學習。 

  另探討非同步教學模式,目前所知有些教師錄製影片時,會將攝影鏡頭擺放得離自己近一些,並確保自己說話時皆在畫面中,此時學生便能清楚看見講師的面部口型、肢體等視覺提示,這是很好的做法;然而,可能礙於學科的複雜性或時間上的考量,幾乎沒有授課教師會於影片錄製完畢後加上字幕。然非同步教學仍具備以下優點:(1)聽損者不須擔心同學端的音訊干擾、(2)若有聽不清楚的地方,可依自己的需求回放、重複聽取。

  據了解,原先國內較多學校選用的兩款視訊軟體為Zoom與Google Hangouts Meet,惟近日Zoom因資通安全疑慮教育部宣布禁用,並推薦其他六款軟體包含CyberLink U Meeting、Microsoft Teams、Cisco WebEx、Adobe Connect、Google Hangouts Meet與Jitsi Meet,各軟體之詳盡比較可見於教育部(2020)彙整之「線上教學便利包」,本文便不贅述。其中筆者注意到的是,Google Hangouts Meet具有開啟即時字幕的功能,且能夠依不同帳號的發言,產生不同的字幕區塊,使與會者可以清楚辨別當下的說話者,這對聽損者來說是非常大的幫助。然而很可惜的是,字幕功能目前僅支援英語。

  目前台灣學校端的現況是,線上教學的視訊畫面、影片往往僅有聲音及影像,缺少可幫助聽損學生理解的即時字幕,更遑論有些影片甚至沒有教師畫面,以致學習造成許多潛在的阻礙。不佳的線上學習環境導致學生的學習成效不彰,損害應有的受教權益,甚至降低聽損學生的學習意願。


參、線上學習材料應用於聽損者之設計原則

國外的相關研究曾發表適用於聽損者之線上學習材料設計原則(Fajardo, Cañas, Salmerón, & Abascal, 2006; Debevc, Stjepanovič, & Holzinger, 2014),可做為教材設計者或提供者檢視教學材料的依據,包含以下幾點:

(1)以視覺化方式呈現音訊資訊、

(2)確保口語和書面文字能轉譯成手語且能以良好的影片呈現、

(3)提供字幕、

(4)內容呈現方式多樣且考量不同知識能力的使用者、

(5)提供詞彙等術語檢索表、

(6)提供能取得更多資訊之連結、

(7)確保導覽列/選單列易理解且快速上手、

(8)學習教材的建構應具邏輯性

(9)使用者界面簡單易操作、

(10)文字易於閱讀且注意事項具醒目效果。

  全球資訊網協會(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 W3C)於2008年底發布無障礙網頁內容可及性規範2.0版(Web Content Accessibility Guidelines 2.0, WCAG 2.0),修訂了網站無障礙內容的相關標準,其中更明列了針對聽力損失使用者的網站設計建議。我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據此於2017年修訂《網站無障礙規範2.0版》,其準則內容涵蓋了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肢體障礙、和認知障礙或神經疾病等方面的身心障礙人士使用網站資訊所必須考量的種種因素,共包含四項原則及十二項指引。其中原則一及其下的四項指引正符合本文欲訴諸之聽損學生線上教學改善方向,以下呈現原則與指引內容,再進一步闡述其對於聽損學生線上教學的意涵:

原則一:可感知─資訊及使用者介面元件應以使用者能察覺之方式呈現,使用者一定要能察覺呈現出來的資訊,意即資訊不能對使用者所有的感官均無形。用以闡釋此原則所設置的指引包括指引一、二、三、四。

指引一(替代文字):為任何非文字的內容提供相等意義的替代文字,使這些內容能依人們的需求,轉變成大字版、點字、語音、符號或簡化過的語言等不同型態。

指引二(時序媒體):針對時序媒體提供替代內容。

指引三(可調適) :建立能以不同方式(例如簡化的版面)呈現,而仍不會喪失資訊或結構的內容。

指引四(可辨識) :讓使用者能更容易地看見及聽到內容、區分前景和背景。

  對於聽力損失者,指引一闡述的替代文字(text equivalents)即是將非文字的元素,如照片、圖片、音訊檔等加上說明文字;指引二則顯示若影音媒體中納入同步字幕或同步手語翻譯,能增進聽損者參與媒體內容的時序互動;指引三即是確保所有音訊資訊皆能以視覺形式來呈現;指引四為確保背景聲音中的前景資訊有足夠的音量,能讓聽損者從背景中分離出前景資訊。

  除了四項原則及十二項指引之外,該規範尚包含了三個檢測等級,分別為A、AA及AAA等級,以示明確的評估方式和一致的認定準則。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52-2條第1項亦明訂,各級政府及其附屬機關(構)、學校所建置之網站,應通過第一優先等級(即檢測等級A)以上之無障礙檢測,並取得認證標章。有鑑於此,學校各單位在開發網站時,往往會被要求將此規範納入考量,以提供更優質的無障礙環境。因此筆者認為,以上原則與規範若能加以應用,落實於目前的線上學習資源、平臺與工具,將有助於提升聽損學生的線上學習成效。


肆、對未來實施線上教學之改善建議

  線上教學系統模式除了網路、伺服器、資料庫等技術元件外,尚包含學習推動者與學習者等角色(Parikh & Verma, 2002)。本文將著重於針對教育單位、授課教師、聽力損失學生,提出具體可行的改善措施:

一、教育單位

(一)各校應確實調查學生家中是否有足夠的硬體設備,尤其是偏遠、經濟弱勢或家中有多位孩子的家庭,予以提供或請上級機關協助調度借用。

(二)各校應確實參考「教育部-線上教學便利包」提供之視訊工具優劣比較資訊,以利挑選最適合聽損學生的軟體工具。

(三)各級學校除辦理線上教學軟硬體說明會之外,尚應督促師生於線上教學工具的操作練習,讓聽損學生在落實線上教學前就能反映出可能會遭遇的問題,預想克服方法。

(四)針對有聽損學生的課堂,學校應提供授課教師較好的設備,確保課堂的錄製品質。

(五)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2020)已制訂「線上課程教學與學習參考指引」,希望能與特教部門共同研擬,將此指引擴及至不同障別的特教生,讓面對聽損學生的第一線教師有依循方向與瞭解應注意的事項。

(六)結合科技産業、民間相關技術單位,公私協力開發視訊軟體之即時中文字幕功能。下圖呈現理想的聽損學生線上影音課程應有的元素(Debevc,Kosec, & Holzinger, 2010):


圖片來源:斯洛維尼亞馬里博爾大學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學院(UM FERI)之線上虛擬課程(Hypermedia Based Virtual Lecture Room)示例

二、授課教師

(一)建議有聽損學生的課堂,以非同步線上教學為主。

(二)課前發下紙本資料如講義、簡報、逐字稿供學生閱讀。

(三)確認視訊或錄製影片的環境燈光適宜且安靜無噪音。

(四)授課時使用外接式麥克風收音,以確保聲音品質。

(五)確認攝像範圍清楚涵蓋教師臉部正面表情,以利聽損學生掌握嘴型等視覺線索。

(六)以板書或鍵盤輸入等方式提供關鍵字、段落摘要等文字訊息,確保學生在進度上。

(七)同步教學時請同學善用視訊軟體的討論區以打字進行發問及討論,避免多方說話時的干擾;若有口頭發言必要,遵循一次一人說話原則,並在說話前先表明身份,結束後務必關閉麥克風,避免同學所在處的環境噪音干擾。

(八)同步教學時可啟用視訊工具內建之自動全程錄影功能,教育部推薦的六款視訊軟體皆有支援此功能,便於課程結束後將完整影片上傳至教學平台供學生回顧複習。

(九)透過電子郵件通知或在簡報上交代作業,避免僅以口頭說明。

(十)適時檢視及關心學生的個人學習,確保學生上課時有良好的接收。

三、聽力損失學生

(一)選擇一個安靜的環境上課。

(二)善用周邊輔具連結電腦,如個人FM調頻系統、助聽器內建藍牙直接串流功能、人工電子耳專用音源線,達到直接音響輸入的聆聽效果。

(三)善用周邊輔具如迷你麥克風,透過無線傳輸與藍牙助聽器、電子耳配對,電腦音訊便可直接被使用者的助聽輔具接收,獲得最佳的訊噪比聆聽效果。

(四)使用語音轉錄軟體如雅婷逐字稿、Google 即時轉錄等,產出即時字幕幫助理解訊息內容;可額外搭配麥克風收音獲得較好的聲音品質,提升語音轉錄內容的精確度。

(五)向學校輔導中心或資源教室提出申請筆抄員、聽打員或手語翻譯員的需求。

伍、結語

  在全球科技化的普及下,網際網路的發達,加上多媒體技術的進步,學習逐漸從傳統的以教學者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習者為中心,且學習場域也不再僅侷限於教室裡,不受時空限制的網路線上教學日趨普遍,特殊教育領域更常見使用數位科技結合網路來輔助教學。

  綜合本文的發現,對於聽損學生來說,線上教學具備非常多項優點,但若沒有妥善運用反而會喪失此模式帶來的益處;因此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調整作法,做出改善措施,讓線上教學發揮其應有的效益。由於疫情的急迫,促使我們正視聽損學生線上教學的問題,藉由文獻探討、資料蒐集與彙整,提出予教育單位、授課教師與聽損學生一個可參考方針。希望在防疫的目標下,聽損學生的受教權可以被重視;希望現在投注的努力,讓未來的教與學變得更好。


陸、參考資料

[1]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2015年12月26日)。

[2] 陳明聰、官怡君、林妤芳(2004),網路學習資源網站資訊可及性評估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刊,26,45-60。

[3] 張小芬(2007),聲調視覺回饋教學對聽障兒童唸讀與聽辨語詞聲調之學習效果,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2,4,47-64。

[4] 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2020)。線上教學便利包。取自http://163.28.84.182/onlinelearning/

[5] 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2020)。線上課程教學與學習參考指引。取自https://cpd.moe.gov.tw/articleInfo.php?id=2687

[6]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7)。網站無障礙規範2.0版。

取自https://www.handicap-free.nat.gov.tw/Accessible/Category/46/1

[7] Chen, Y.T. (2012) A study of learning effects on e-learning with interactive thematicvideo.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 47(3), 279–292. [8] Debevc, M., Kosec, P., & Holzinger, A. (2010, November). E-learning accessibility for the deaf and hard of hearing-practical examples and experiences. In Symposium of the Austrian HCI and Usability Engineering Group (pp.203-213).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9] Debevc, M. & Peljhan, Z.(2004). The role of video technology in on-line lectures for the deaf. Disability & Rehabilitation, 26(17), 1048-1059.

[10] Debevc, M., Stjepanovič, Z., & Holzinger, A. (2014).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n e-learning course for deaf and hard of hearing based on the advanced Adapted Pedagogical Index method.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22(1), 35-50.

[11] Dunbar, K., & Blanchette, I. (2001). The InVivo/InVitro approach to cognition: The case of analogy.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5, 334-339.

[12] Fajardo, I., Cañas, J. J., Salmerón, L., & Abascal, J. (2006). Improving deaf users' accessibility in hypertext information retrieval: are graphical interfaces useful for them?. 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5(6), 455-467.

[13] Parikh, M., & Verma, S. (2002). Utilizing Internet technologies to support learning: an empirical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2(1), 27-46.

[14] W3C. (2008). Web Content Accessibility Guidelines (WCAG) 2.0. https://www.w3.org/TR/WCAG20/. Accessed December, 2008.

Comments


bottom of page